【教材精选】火得不行的完形治疗,有这些主要的概念

2016-11-10 11:21:10838

导论:

完形治疗是以存在、现象学取向及历程导向为基础的心理治疗,主张了解个人,得从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脉络中才能得见。希望当事人对其所经验及行动有所觉察是完形治疗最初的目标。经由这样的觉察,改变自然发生。由于属现象学取向,着重于当事人对现象及现象的觉知。也由于采用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不断地处于形塑(becoming)、再框架,以及发现自我的历程。身为存在取向的一支,完形治疗特别着重个人所经验到的存有,同时肯定人具有与他人接触、互动,从中产生领悟,进而成长与自我疗愈的潜能。本取向的核心聚焦于此时此地、正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以及真诚的我/汝关系之上。

以下是完形治疗中的主要概念。

一、人性观

Fritz Perls(1969a)所进行的完形治疗,在作风上是种家父长式主义的治疗。当事人必须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成长,“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生命问题”,他的治疗风格包括两种个人化的程序:协助当事人移去环境支持转而成为自我支持,以及从中将已被摒除的部分自我重新整合并纳入自己人格中

Perls以其人性观及这两种程序为舞台,组合出各种不同的技巧,来面质当事人以进行治疗,进而协助当事人达成自我支持,及人格重新整合的治疗目标。他是有计划地透过给当事人挫折,从而提升其自我觉察能力的大师。

完形对于人性本质的观点根植于存在哲学、现象学及场地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来自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接受者所产生的经验。治疗目标不是分析,而是与环境的觉察与接触,这里所谓的环境,是由个人的内在及外在世界所共同组成

所谓的接触品质则由外在世界(如重要他人)和内在世界(像是部分被摒弃的自我)所监控。“重新拥有”已摒弃的部分自我的历程及统整的历程都需要一步步地强壮当事人,直至当事人有足够能力担负起个人成长的历程。藉由提升觉察,使当事人能做决定及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完形治疗的基本假设之一为:个人只有在能够充分地觉察周遭所发生的事时,才能在环境中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治疗是为觉察及接触的历程,提供支持及重建的环境和机会。若治疗者能停留在当事人当下的经验中,且足够信赖“经验”本身,那么当事人便会朝更富觉察性、更能真正接触与统整的方向前进。

完形治疗理论对改变的看法是越不想要当自己,越是会停留在原地无法改变。Fritz的好友,也是心理治疗的同事Arnie Beisser主张:人们不太可能因为做了什么不一样的事,就使自己得以改变。这种主张称为矛盾的改变理论。因此,让当事人尽可能全然地留在目前的存在状态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试着成为那个被认为“应该成为”的人。完形治疗者将治疗焦点置于创造出有助于当事人成长的条件,而非由治疗者来教导当事人改变。

二、完形治疗理论的几个原则

以下简略地介绍完形治疗理论的几个基本原则:整体观、场地理论、影像形成的历程,以及有机体的自我调整。

整体观

Gestalt 是德文,意思为一个整体或完形,或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形式,任何分割均会破坏它的本质。所有的本质被视为统整且一致的,而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综合。完形治疗者感兴趣的是人的整体性,并不会对人某个特殊的层面有较高的评价。完形治疗注意当事人的思绪、感觉、行为、身体、各种记忆及梦。强调影像(figure)(在此一瞬间,当事人的经验范围内最显著的部分)或背景(ground)(当事人尚未能觉察到的部分)。从当事人的身体姿势、语调、音量、态度举止及其他非口语行为中可找到线索,这些通常被完形治疗者称为“渴望被知道”因此浮上台面。强调的是人的整合、部分如何连结为一体,以及个人如何与环境接触并加以整合等。

场地理论

由于完形治疗立基于场地理论(field theory),因而有机体得由其环境、脉络整体来看,才能清楚了解,显示有机体是不断变动场地中的一部分。完形治疗认为所有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都是在历程之中发生。完形治疗者会留意并且探讨个人与环境的交界之间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影像形成的历程

完形治疗对影像形成历程的看法不同于完形心理学家对视觉领域的研究。影像形成的历程是个人如何在刹那间组织环境。在完形治疗中称未分化的场地为背景,而在其中浮现出的引人注目焦点称之为影像。影像形成的历程(figure-formation process)

即从环境场地的背景中,呈现出吸引人注意及兴趣的焦点历程。而此一过程受个人当下的主要欲求所影响。(Frew,1997).

有机体的自我调整

影像形成的历程与有机体的自我调整(organismic self-regulation)的原则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当原有得平衡被浮现的欲求、知觉或者是兴趣扰动时,有机体会尽其可能以本身所拥的能力及环境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Latner,1986),透过采取行动及进行接触而使之重回平衡,或者达到成长与改变。在治疗中当事人的呈现,都与其关心的主题有关,也可能是为了达到平衡。完形治疗者在治疗中引导当事人觉察从背景所浮现的影像,并且以影像形成的历程作为治疗的焦点。

三、当下

完形取向的主要贡献之一,即是对于学习去欣赏与对当下全然经验的重视。留意过去其实是在逃避充分体现现在。为了要表达“当下的精神”,Polster和Polster(1973)发展了“力量存于当下”的命题。许多当事人倾向于投注精力于哀痛过去所犯的错误、咀嚼生命该如何地不同,或是投入对未来不会有结果的计划中。当当事人们把精力投入该是什么,或是应该已是什么时,就削弱了当下的能量。

现象场的探查(phenomenogical  inquiry)包括注意到现在正在发生的种种。为了要帮助当事人接触当下,完形治疗者会以“什么”及“如何”代之以“为什么”来提问。为了增加“现在”的觉察,治疗者鼓励当事人以现在式来对话,像是问“现在发生什么?”“现在做什么?”“当坐在这试着要说话时,你的经验是什么?”“此刻你的感觉是什么?”“如何经验恐惧?”“在此刻中如何试着退出?”现象场的探究也包括要去质疑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假设或对当事人经验之意义的诠释。

人们常在“当下”待上短短一会儿后,就会找到一些方式来中断此刻的流动。当事人常会以远离此刻情绪经验的口吻来谈论自己的情绪,取代此时此刻所经验的情绪。完形治疗者的目标之一,即是协助当事人与他们的经验进行活生生且即时的接触。

因此一旦当事人开始谈到自己的悲伤、痛苦或是困惑,治疗者会试着让当事人在当下经验悲伤、痛苦及困惑。若他真的进入当下的经验时,治疗者则开始评估当下的焦虑及不舒服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介入策略。或许治疗者在几分钟后,会选择让当事人逃离当下,而另做邀请。

如果当事人的情绪涌上来了,也许治疗者会建议进行实验,协助当事人针对涌上的情绪作更深入的觉察。探索当事人的情绪是在何处?如何经验?经验对他做了什么?若这些会让自己不舒服,怎样的改变会舒服一点?同样地,若某个念头或想法浮现出来,则运用实验帮助他弄清楚这些想法,与更全面地进行探索,并能清楚了解所有可能得细节与其效用。

完形治疗者认为,过去未被完成的经验,常会在当下浮现出来。当“过去”对当事人当下的态度及行为有重要影响时,最好尽可能地把“过去”带到现在来处理。所以当事人谈起过去时,治疗者可以邀请他们,让过去就像是现在正在发生一样地重演。治疗者引导当事人“把想象带到此地”,让其重新经验之前的感觉,不要光是谈论过去儿时父亲造成的创伤,而是让当事人就成为那个当时受伤的小孩,在想象中直接与坐在房间内那张空椅子上的父亲对话。

四、未竟事宜

当影像从背景中浮现,但并没有完成解决时,便会在个人心中留下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而造成不可预期的情绪经验,像是怨恨、愤怒、恨、痛苦、焦虑、哀伤、罪恶感以及被抛弃感等等。由于情绪未被充分地觉知,只能徘徊在背景中,所以会以许多方式在此时的生活中浮现,因而干扰与他人的有效接触:“当未竟事宜的能量够大时,会主导个体一直朝向未竟事宜的完成去努力。这也就是人们老是出现心不在焉、强迫性的行为、不断的担心、沉闷无神,以及许多自我欺骗行为的原因。”未竟事宜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当事人面对并处理了原本未能表达出的感受之后,才会过去。有时未竟事宜会在身体上产生阻塞现象,因此完形治疗者非常注意身体的经验,他们相信个人那些未表达的情绪会引发身体的病征。

所谓的僵局(impasse),或者是卡住的点,指的是个人处于自认为无法自我支持,转而寻求外在支持的状态。治疗者的任务在协助这个当事人通过僵局而获得成长,咨商员提供当事人被卡住的情况,鼓励他们充分地经验。在完全经验僵局之后,才能接触到自身的挫折,并且接受之,而不是期待自己可以变得不一样。完形治疗者认为人们要让自己保持流动及成长,如果他们能够不带批判地接受自身原有的样貌,就能开始思考、感觉,进而导致改变。

五、接触与抗拒接触

在完形治疗中,接触是改变与治疗的必要条件。接触(contact)是透过看、听、嗅、碰及行动而形成的。有效的接触指的是与自然及他人产生互动时,不会因此失去自体感。清楚的觉察、充沛的能量,及自我表达的能力,是良好接触的先决条件。Miriam Polster(1987)宣称,接触是成长的活水源头,是个人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创造的调整,需要热、想象力及创造力。但是此种接触仅存片刻,因此对于接触比较正确的想法应该是思考接触的层次,而不是努力达致最后的接触状态。在发生接触的经验之后,就会发生“退出”,以便整合之前所有的学习。完形治疗者所说的“界限”同时具有两种功能:连结与隔离

完形治疗者也很重视干扰、阻隔与抗拒接触,这些都会发展成个人因应历程的一部分,会让人们无法全面、真正地接触到当下此刻。抗拒通常是在个人尚未觉察到就忽然发生的,它会导致失功能行为出现。由于抗拒已发展为个人因应生活情境的方法之一,因此它同时兼有“有助益的”及“会造成问题”的两面性。固有许多当代的完形治疗师将它们视为“接触边界现象”。Polster和Polster(1973)认为,在完形治疗中会出现五种主要抗拒接触的方式:内摄、投射、回摄、解离及混淆

内摄

内摄(introjection)指不假思索,未加以消化使之适合自己,就接受他人的信念及标准。这些内摄的材料尙未经分析及重组,故而我们并不相容。进行内摄时,我们是被动地吞入环境所提供的东西,而不花时间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想要及需要的。我们若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则能量便会用在不断吞取外界事物上,深信权威者对自己最了解,他会帮我们做最好的安排,因此不敢自己拿定主意、做安排。

投射

与内摄刚好相反,投射(projection)时我们把部分自我摒除的丢给外在。当我们投射时,便无法区分内在及外在世界对人格造成的影响。投射是将与自我形象不同的人格特征抛除出去,丢给别人,此时极易看到别人身上有一些其实我们也有、但被我们拒绝承认的特质。对这被摒弃的“部分自己”,我们通常是不去感觉,因此也不为真实的自己负起责任,这个结果使得我们无力促进改变。习惯使用投射的人,会感觉自己是环境的牺牲者,且会主观认定别人话语背后都有隐藏的意思在内。

回摄

回摄(retroflection)指把想要对别人做的事,转回对自己做,或者把想要别人对我们做的事,转为自己对着自己做。回摄历程是经验循环中行动阶段的主要干扰,通常伴有大量的焦虑。习惯使用回摄是因为害怕会出现难堪场面、感到罪恶与怨恨等心情,而不敢对外界做出具体反应。例如:我们痛骂自己与伤害自己,常是因为害怕对别人攻击的可怕后果,才转而攻击自己。回摄常造成忧郁与身心疾患。一般而言,这些不正常的功能运作方式,并非个人所能觉察到的。而完形治疗的部分过程,就在协助我们发现能自我调节的系统,使我们能更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

解离

解离(deflection)是种混乱的过程,因此难以维持持续性的接触。解离是指人们意图经由过度的幽默、抽象的概括、问问题而不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来避免接触。不断地说、只谈论别人、拖泥带水的而不是直接地说,以一种相当不一致的基础来与环境互动,均是种解离,会让自己产生情绪的耗竭。

混淆

混淆(confluence)意指自己与环境区分不清。当我们努力与人们融洽相处时,我们自己的内心经验与外在现实之间似乎是没有距离。关系上的混淆包括没有冲突、不觉得愤怒,或者相信每个人所经验到的情绪及想法都是一样的。以这种方式与环境接触的当事人,具有高度需要被接纳及喜爱的特性;因此不表达自己的真正的感受及想法,认为盲从他人是很安全的方式。当然这也使得真实接触变得十分困难。对此种方式作为抗拒接触的当事人,治疗者可以问:“现在在做什么?”“此刻经验什么?”“现在想要的是什么?”

“抗拒接触”或是“界限干扰”是人们用以控制环境的特有方式。完形治疗认为接触是正常及健康的,鼓励当事人不断地增加觉察用来阻碍接触的方式,是完形治疗的重要前提。现今的完形治疗者已能充分了解并妥善处理当事人的抗拒接触。且能尊重对待各种不同形态的接触干扰,因为这些干扰形式,在当事人的过去生活中有其重要功能的存在。探索出这些抗拒对当事人而言作用何在是十分重要的,亦即要弄清楚抗拒是在保护当事人,是他不必经验到什么。

六、能量与能量冻结

完形治疗特别重视能量所在的位置、如何使用能量,以及能量如何被卡住。完形治疗视能量冻结为一种抗拒的方式。像是身体某部位的紧张、姿势、身体紧缩,某些部位抖动、说话时看别处以避免接触、没有感觉、感觉麻木、说话声音很紧等都是其例证。

治疗的重心在于发现干扰的能量,以及让当事人对这些感觉能够有所觉察。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能量及能量所在的位置可能没有什么觉察,也可能会以一种否定(负向)的方式来经验能量。治疗者的工作之一便是协助当事人找到被冻结能量的位置,并将这些被冻结的能量转化到更能适应的行为上去。治疗者会鼓励当事人看到自己的身体正以何种形式在表达抗拒。因此,完形治疗并不以解除当事人身体症状为目标,它鼓励当事人实际地去充分探索紧张的状态,像是故意夸大紧闭的嘴唇或抖动双腿,来发现自己是如何地消耗能量而精疲力尽,而不是要当事人克服其身体的某些症状。